您现在的位置: 第三高中>> 教师发展>>教育动态>>正文内容

教育动态

教师要修炼善心善行

教育美文

教师要修炼善心善行

霍庆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个人修身,主张独善其身。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构建良好的社会生态,需要修炼一颗诚实善良的心。善良是发自内心深处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心灵修行。处处与人为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时刻保持着祥和的心态,这样做事就不容易冲动,说话就不容易造很多业。一个充满善意,多为他人考虑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心灵的丰盈。

 

一、管理好学生,先要学会管理自己

俗话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一个成大器的人,一要经得起烦恼,二要受得了气愤。别人让我们生气,我们要忍得住气愤。遇到事情,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愤怒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死盯着负面现象不放。如果事情让我们生气了,我们要立刻调整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不能生气。在自己快要情绪失控前,试着通过6秒钟的冷静来改变情商,让自己从问题中走出来。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弱者任情绪控制行为,强者任行为控制情绪。只有积极主动地控制情绪,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专业学术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经常激烈地争论、争吵乃至谩骂。每当这时,受雇于论坛的一名勤杂工总会停下来,专注地观看专家之间的争吵。

一个学者发现了这件事,他想,一个没有受到过多少教育的勤杂工,居然装模作样地听起了专家之间的辩论,一定听得云缠雾绕,不明就理。于是他走上前,问:“你听得懂他们在争吵什么吗?

勤杂工挠着头回答道:“我从没有听懂过。不过我能够判别出谁对谁错。台上正在争吵的两位先生,错的一定是身穿黑色西服的先生。”

他很是狐疑。

果不其然,没多久,“黑西服”先生就狼狈地败下阵来。勤杂工接连三次提前预告了错误的一方。面对着眼前不可思议的情形,学者压抑不住强烈的好奇心,问:“你真的是一名勤杂工吗?

勤杂工回答道:“我在这里做勤杂工才三年,以前是在别的地方做勤杂工的。”

“那么,你是如何判断出专家们的对错的呢?

“这很简单,”勤杂工轻描淡写地回答道,“有点脑子的都知道,最先发怒的一方肯定是错误的一方!

发怒,意味着错误;发怒,意味着失败。人有情绪反应很正常,但要懂得控制和调试,不一直被愤怒牵引才是真正的强大。

教师要修心,首先就要修“大忍”之心,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圣经中说:不可含怒到日落。在教育教学中不管遇到多调皮的学生,不管遇到多难处理的问题,教师都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不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不和自己的情绪过不去。要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情绪的变化,积极预防,及时地控制好身体和情绪的不适。从思想上不能和学生、和家长产生对立情绪,感情上不要厌恶,行为上不能打击,要保持和颜悦色的教师形象。

二、正视自己的错误,原谅别人的错误

有人说厚德载物就是改过行善。改过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从事上改:克己复礼。第二层次是从理上改:正己化人。

最高层次是从心上改:卑己尊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做一些妨碍别人的错事。善良的人心怀恻隐之心,能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伤害及对自己造成的不利影响。为此就要学会控制自己,坚决不去做伤害他人的事,不说伤害别人的话。一时由于言行不妥发生误解或矛盾,也要有承认和改正错误的勇气,更要有接受别人道歉的雅量。

我们常常会为生活中的琐事大发雷霆,归根到底,都是我们的心不够沉静,随便一件事情都能触发心底的不满。当他人,特别是学生或家长冲撞了我们,我们理应更多地去理解和包容,并互换角色,多去想想我们是否有做的不妥当的地方。当他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向我们道歉时,我们更应该热情地接受别人的歉意。即使他人没有向我们道歉,也不能耿耿于怀,心存过结。

三、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善良的心对待他人,要做到四施:

第一种眼施。教师要习惯用亲切温柔、善解人意的眼神去对待学生和家长。让对方感受教师眼中所流露的善意和对自己的喜爱之情。

第二种颜施。保持和颜悦色。好的面容传递出的是教师宽容的胸怀。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一方面能够展示出教师完全有能力做好工作的的自信,另方面也能使孩子们具有松愉快的、安全的心理场。

第三种言施。首先,从态度语气上应该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在真心地关注他,是在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其次,教师的言语是应当是肯定的,鼓励的,没有从言语上对学生进行否定和伤害。

第四种心施。如果教师做不到高尚,那就一定要做到善良。起心动念对别人心怀善意,即使生气时也要表现出友善,更不要以自己强者的姿态去成心戏弄和捉弄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疏远学生,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学生;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作者简介: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核心成员

编辑/司晗琪 审核/杨晓蕾

(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本校教师交流、学习之用,请勿外传。)

如涉及侵权,请电话联系0375-726761772676337267630删除。

6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