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第三高中>> 党建之窗>>学习园地>>正文内容

学习园地

汲取古汉语文学中的灵感与智慧

现代文学创作的前提基础(二)

汲取古汉语文学中的灵感与智慧

 

学古文的重要意义

    古汉语比现代汉语学习掌握要难,这一点是公认的,如果将古汉语比作是文学珠峰,那么现代汉语或许只有珠峰高度的一半,我以为这是两者暂时的情状,也许现代文学以后会很快超过古汉语文学,古汉语文学将来也可能会沉降或消亡,就像甲骨文一样,渐渐淡出人们地认知而成化石,但其存在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从甲骨文的情况,我们能推理出古文消亡的趋势。由于中国东西方宗教及诸多因素的差异,东西方甲骨文,分属于镂刻、线刻汉字独立体系,而现代人解析甲骨文,采取公理推论或造字理论去揣度古人不同风俗、不同背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造字的想法,是出于不得已,正确的程度占多大比例,真的无从得知,这一点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和无奈,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古汉语不同地是:古汉语转型演化现代汉语延续性强,信息量大,时间空间跨度相对甲骨文要小,为我们学习抢救古汉语文学提供了有利条件,真的到像甲骨文一样时,我们就很难再找到它的脉络,会很后悔古汉语文化瑰宝彻底消失在人类的视线之外。

    古汉语正如卡斯特地貌一样,人们平时所能看到的,只是它的外表,实际上它美丽的精华,覆盖在山体的崆峒之中风吹不到的地方,走进去你才可见到那些到处悬挂着的,五彩缤纷情致斑澜的景色和各种没被开发的宝藏和智慧。它属于我们,也不属于我们,因为我们虽然并没有漠视它,但对它也渐为陌生。古汉语文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文学财富,世界上,只有我们拥有这种光芒灿烂的文字;拥有这种沉淀的知识;拥有这种神化般的精神食粮,正是这种拥有,才使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我国近现代汉语文学没能获得世界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我国近现代汉语文学还很年青,反映了我们同世界近现代文学目前的差距,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是在文学、哲学分支体系应用上,获得了思想精神与文艺手法相结合的成就与成功。中国近现代先进文学作品与世界近现代先进文学作品存在着差距,这一点需要我们正视,并吸收其先进营养,而不可盲目的自大自封,国家地进步与成就是文学的最佳素材,思想地进步是精神与哲学有机融合的成果;文化地进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成就,只有依据广义进步的成果,才能产生文化进步的有效价值,这样一看,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我国近现代文学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不足为奇了。

古汉语并不为现代广泛的人们所认知,是由于现代文的普及,古汉语渐渐退出社会、政治、生活舞台,渐为人们所遗忘,渐成为千年寒冰而走向尘封。然而,淡出人们视线的古汉语正是现代汉语的基础,虽然经历了历史的演变,但它的文学价值观,宗意、析理、取哲地创作三大基本要素及语法修辞、文法仍在沿用,现代汉语对它的修辞开发,仍在进一步地探索、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现在仍处于文言文向现代白话文转化地过渡期,处于现代白话文知识地积累、沉淀、丰富的过程中。

古汉语的五大功能优点

    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 我感到古汉语的五大功能优点是:⒈单字、词信息量大;⒉语言的简约性强;⒊文思启发引导性强;⒋ 单字、词谐音引伸附会表现,喻于哲理内涵,外延拓展性强;⒌广义衍生修辞转换,文字对偶转换自然过渡功能性强。

    古汉语语句所用字词精炼,单字、词复意性特点的应用及单字、词指向意对语言表意具有达意提炼表述功能,形成其信息鲜明、容量大的特点,俗称炼句。

    古汉语语言的简约性,体现在组词上,宁瘦不肥,进行字切意准确表达,对字的形、音、韵进行选择表现,俗称练字。

    古汉语文思启发引导性的哲学应用,突出表现在对多元、多角度空间思维地认知表达上,易于读者联想思考,形成新观点阐述,并衍生新的文学意义。

    古汉语中的单字、词谐音,“牵强附会”意同用,使用演变的“口”可替换缺字符,对读者进行字、词语素猜想变化互动的复意表达功能,产生了引伸意,附会意、联想意 ,从而丰富了语言内涵,拓展了语言外延范围。

    古汉语除叙事转换、抒情转换、议论转换外,而且存在修辞转换,其中语句对偶转换自然过渡方法,提高了文思跳跃性与灵活性;提高 了对文字语境的时空驾御性、借意析理性,对偶转换的价值在于:其修辞转换中的突出性特征。

学习古汉语应着重注意以下七点

    达摩说:“看那看不到的东西,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讲的就是探索性学习,认知的意义。专注性学习习惯养成及思维过滤习惯养成是培养生发知能力的有效方法,要认识到学习重在探索发现新知识,以开放性思维吸收、梳理知识很重要,以虚拟作者的身份走进古汉语作品地思想、感受去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更多地吸收知识,有所发现和收获。例如《文心雕龙》这部书,是教如何写文章的方法,对写古文、写现代文同样具有指导性意义,但也无暇有缺,可能是作者英年早逝的原因,缺乏对文章“改易”地论述,而且也不是只缺这一点,当然,剩下的论著,正是需要后人在学习中去发现并补充完善的。

    学习重在掌握知识主、辅元素,提高自己发现知识主、辅元素及旁生、附生、衍生和嫁接知识元素的能力。掌握知识重在应用,如果不应用,那么所掌握知识的意义就等于零,大家都熟知条理法、锦囊法,如果不用,对它地掌握也会显的苍白而无意义。理想是个人主观长期地愿望,但我们更需重视不断制定阶段性切实可行地学习目标,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而目标的实现就相对容易,并能激发学习地兴趣,对目标实现的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地飞跃,努力实现目标是缩短理想与现实距离的唯一方法。时间、信心、努力是进步的基础,信心与努力是进步的动力,一个学走路的孩子,相信最终都会跑的,从广义上看:学古文也是一样的,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谁都会读破古文这部“天书”。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有的树木和鱼从生下来到生命结束,它们的身体一直在生长,而人就不同,人的身体长到一定年龄就停止了生长,而人地思想与知识地积累却不断生长并进行新陈代谢,所以,人的身体不一定强大,但人的精神、思想是可以强大的。这点除主观的信心与努力外,尤其需要时间地支持,我们要想获得思想与精神的强大,就必须格外珍惜时间,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精神与思想地发展进步却可以是无限的。

    通过学习《古文观止》发现:古汉语语言的主元素思想结构与印象轮廓表达是作文的基本框架构思方法。古文一目了然的原因,就是对这一问题认识清晰且合理谋篇的结果。写文章与画画一样,也存在着多元手法,只需选择运用而达到良好表达思想地目的。“书画同源”中的“书”不仅指书法,同样指写作。

⒋古文“出彩”源自于宗意,这一点突出暴露在诗词中,在古文中很重视对空间智能语境地把握表达。具体到对:声、光、风、电、颜色、事、物生命特征地描述表现;对有形与无形的感知都能准确表达到位,并对相对静止及变化移动所形成的对应关系及想象上,也能充分阐述体现而服务于文章的主元素思想,实际上宗意服务于文章的析理与取哲,而宗意、析理、取哲及文学价值观均服务于文章的主元素思想。

⒌在古文中,追求物质服务于人的生存基础,并认为追求精神是追求物质地控制基础,追求精神服务于追求物质,追求物质是人生存本能的需要,追求精神是人生存理想的需要,二者互为作用,但倡导对物质地追求仅限于满足人的最低生存需要,强调精神第一地的思想原则。由于以上原因,在古文中产生了对宗教观点相对意义地认识和正反两方面的判断和误判断,误判断产生了放大,扭曲现象,(注: “曲”在此实际用意是 “曲折”的词意,只用了单字代词意表达。)从而产生了缺乏临界判断控制的能力,形成了迷信的观念,古今中外任何宗教在历史上都曾进入过这样地认识盲区,经历过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对这种错误地认识,我们在学古文时尤需注意。

    尽快吸收掌握古文的方法:我认为从改写、仿写诗词较易,重在掌握语素中的字精、词眼、句胜,提高练字、练词、练句能力,学古文从诗词入手较易理解吸收,便于古文知识地积累。

⒎学古文要认识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文学价值观是人的文学思想精神意义的表征体现和核心。概括为:哲学观、道德观、治世观,共鸣观、完美观、现实观、浪漫观、改造观、理想观、进步观。一篇古文不可能体现多种文学价值观,只是对某些价值观地摘取体现,突出其进步性和创新应用的意义。

古文沿革、发展、变化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由于当时传播的局限性,造成仅为少数人掌握的垄断性文化。秦皇焚书没能造成古文系统知识延续性断层的原因是: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发孔子影壁墙得遗存藏书的结果,传:所发“春秋左氏传”为大篆书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是研究文字学发展的宝贵文献。从现有遗存古文看:古文写作首先是定位文学价值观;其次侧重于宗意、析理、取哲三大基本要素;在语法上多用倒装句;在同句中要求字词廻避;(注:同句中叠字在古文中为叠字词,加强了古文表意性,在古文中存在,但不同于同句相同字重复,充分表达了取意为重的语言表述方式。)在段落中要求相同词廻避表达;在同篇文章中要求相同句廻避表达。例外地是:在古“风”的语言结构上并没有遵守这些审美规则要求,这些特征是古代文学语言经过发展产生的学院体文学特征。古汉语在字词上允许单、复意表达,这可能是字词语素取哲手法地萌芽和原因;在文法上,语言节奏要求平仄用韵及奇数句韵廻避;断句不用标点符号,这些规则随着文学演变发展都被打破。以上古文规则也给我们学古文带来很多困难和不便,而且因朝代不同,民间与学院体的区别,它的变化也不相同,使我们在学的时候不便区分,无所适从。

    古文演变为现代文经历了三大变革创新时期:唐宋时期宋词地产生是一个突出的时期,并产生了一个创新反判期,这就是唐宋古文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变文言文为白话文是一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简化是一个时期,至此古文革新才彻底完成。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对继承古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唐宋八大家发现了古文的文学价值,于是创作了大量古文,以他们渊博的学识示范了古文的延续,也为我们更容易学古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充分认识到古文是中华汉语言的根和源泉。

    宋词地产生,改变了对声、韵地廻避,宋词对用韵地理解更深刻,创造了启韵格式;创造了递进修辞与递进用韵方法,强化了文学表现手法。宋词对字词廻避进行了否定,增加了语言地起伏与欣赏性,其继承创新的意义重大,允许叠字、词重复用法,调整了审美角度,只采用相对廻避的原则。

“唐朝褚遂良有文不加点之学力”,充分反映了在唐朝已产生了标点符号对文字语言地划分,随着时间地推移,标点符号得到了不断进步完善,标点符号解决了文字语言地断句,避免了理解歧义,标点符号同时解决了声节奏和长短音等指向关系辨别,指向表达标识问题。现代文地产生及汉字简化,合理调整了主、谓 、宾关系;完善强化了标点符号作用。

虽然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是一个文学体系,但实际上因语法、文法诸多因素的变化已截然不同,学起来会产生一些困难,好在唐宋八大家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古文,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地入门教材,所以还是有法学的,为了继承古文中的优点,提高我们的文学判断力及创作能力,学些古文十分必要。

    中国现化汉语言文学地产生对社会进步、文、文化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全民性多元化的特征,随着时代地进步发展,它必将会羽翼丰满,多姿多彩而逐渐走向成熟与辉煌。我们不能以拟古不化的心态去学古文,学好古文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现代文而服务。

如何学习与创作古文

    古文可分为:诗、词、文、赋四大类。从而衍生多种文体。先谈诗、词,词是从诗中发展分离的;还有一说是从“国风”中演化的;也有说是从音乐中演变的,实际上,词产生的原因是文字语言自然进化的结果。诗、词没有明显的界限;诗、歌没有明显的界限;歌、词也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广义的概念。诗、词是人为地划分,它吸收了古风、诗、歌辞的不同句式进行组合,是衍生变化的诗体文学语言。学诗要学《古诗源》,顾名思义《古诗源》是诗的源头,是诗起源的雏形。唐诗是诗文学的顶峰,宋诗继承发扬不同,从广义上说:唐诗以宗意、取哲为尚;宋诗以宗意、析理取向,所以二者在风格有很大区别。宋词却形成了自由诗体的文学顶峰,但它只是在文学表现手法上的顶峰,在思想上因缺乏“取哲”,和唐诗相比仍稍逊色。推荐学习书目:《千家诗》、《历代桂林山水诗选》、《毛泽东诗词选》、《沉吟楼诗选》、《唐诗》、《宋词》、《五诗别裁集》、《历代词萃》、《古诗源》。

    古诗中存在一个现象,就是语言节奏与字数的关系变化;语气与字数的关系变化规律。三、四、五、六、七言句子的诗,语言节奏、语气表现主流风格不相同;律诗、绝句、古诗格中的长诗的语言节奏、语气表现也不相同;古诗格中还存在转韵变化。宋词发现了语言节奏、语气变化的规律,借用了诗言变化、诗格变化、转韵变化,以长短句形式涵盖了诗的不同变化优点,在节奏、语气、转韵三大方面进行了优势整合,这是宋词产生的第一个文学特征;复字用法、字词相对廻避、修辞递进,改变了语韵节奏审美角度及语境审美,是宋词产生的第二个文学特征; 因音律学中歌辞字数需要,形成长短句句式,是其产生的第三个文学特征。总之,宋词是涵盖了音韵、转韵、诗格、节奏、语气、语境六大优势元素的创新诗体文学。

    学古文应先学《古文观止》、《文心雕龙》两部书,一个是历代范文,一个是讲如何写文章。在学古文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繁体字、生癖字地识认,可借助查字典解决。二是傍生、 衍生知识量大,可采用搁置法或查证法加以解决。三是字、词、释意及理解,可借助释文本参阅加以解决。四是文字断句问题,可将已断句古文作为参考示范,试行断句训练,辨别自己断句存在的错误,提高断句能力后阅读没有断句的古文。

    文章断句的解决需依据字源性解读才能基本准确解决该问题,古文断句常规使用地是:前置词、后置词、语气词、名词、句式等方法进行断句划分,基本可以解决断句问题,但也可能存在断句错误,只可满足近似意解读。容易造成断句错误集中体现在对:方言、姓名、地名、典故、传抄缺漏产生的不当判断。推荐学习书目:《古文观止》、《文心雕龙》、《唐宋八大家文集》、《随园诗活》、《容斋随笔》、《中国汉语大字典》。

    关于“赋”地学习问题,“赋”消失的原因很多,“赋”是不规则复合性诗化的文章。现代人写的“赋”,一个是不符合诗化对仗格式;一个是对古诗格体的变韵,缺乏深入地认识掌握,只能叫文,不适宜称“赋”。

    宋朝欧阳修,苏轼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创作了“赋”,但数量有限,属尝试性继承练笔,可供参考学习。后代人很少有人究深渊以探之,主要原因也是基于“赋”地写作难度和对“赋”文体的整体把握全面性认识不足造成的,搞清了现代文学中的“赋”与古代文学中 “赋”的区别,才不会盲目的因“赋”而“赋”了。因我没找到全面详实对“赋”文体具体详尽的定义及写作要求,所以把自学地感受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在尝试写作时,拟作约束备用。

    学习古文最难的问题是创作应用。学写个古诗容易,但创作古文相对较难。只有不断吸收掌握大量的古文知识并进行不同字数的文言长短语训练,结合现代文学语法加以整合,才可能进行尝试创作,由于我们写文章是给现代人看的,就不能停留在古文原有的状态上,让人看不懂,读不明白。所以创作古文要以发展、进步的眼光去写,才能实现古为今用地目的。

    根据市三高党总支:建立学习型国家、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学校地要求,把自己学古文的心得记录下来,奉献给爱好古文的同学、同事们,在学古文时拟作参考。其中难免存在瑕疵敬请见谅并望不吝指教。

                    

2014227日,运成记于平顶山市羁香园澄心堂。

 

 

 

 

 

 

 

 

 

 

 

63K